一、联结的重要性
联结:联结也可理解为共情(或者称之为同理心),按照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关键就是关注感受、关注情绪。进而辨别情绪,接纳情绪,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有效的倾听,它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平等有爱、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出现某些不好的感受时,妈妈先关注他的这个感受,表达理解,孩子听后会觉得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原来妈妈也有这种感受呀,当妈妈和他共情、感同身受之后,他的心情可能不会马上好起来,但他会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有妈妈在陪伴他,他的不好情绪就会渐渐减少,他接纳了这种情绪。
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建立好了,你和孩子经常进行这样的联结,孩子的内心充满着爱,也许在具体事情上,你的方法不得当,孩子都会理解,我们也不会太焦虑懊恼。
二、联结的重点——感知情绪
刚才讲过,联结重点在于感受对方的情绪、感受,即他此时此刻、当下是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我们作为成年人,一般会习惯于先看对方的想法,所以才会有今天的这个主题来强调联结,强调感知情绪。
对成人来说,想法即认知,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人的理性思维,人有时会为了适应别人的需要和外在环境,会去掩饰自我,因此,有时表露出来的想法不一定是真实的,他说的不一定是他真正所想的。
对于幼儿、儿童来说,认知能力不够成熟,表达能力也不一定准确,而当我们去感受别人的情绪时,就进入了人内心最真实的部分,容易与他建立心理上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双方的关系。
每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想法会存在差异,由于想法的差异,表现出来的情绪会不同。
举一个小例子:你给你好友连着发了两封邮件,但他过了一天都没回,你会出现什么感受呢?什么样的情绪呢?
1、生气,不想和她做好友了。(内心的想法可能是他怎么过一天都不理我,难道他不想理我,不想和我保持好友关系了吗)
2、担心(内心的想法可能是她会不会出啥事了呢)
3、难过(内心的想法可能是她因为什么事生我气了?)
情绪:一般是一个形容词,比如生气、开心、担心、难过、恐惧、嫉妒。人的情绪是比较复杂的,一件事可能引发多种情绪,有的情绪本身也很复杂,比如说嫉妒,可能含有愤怒、委屈、悲伤和厌恶等。
那情绪有好情绪和坏情绪之分吗?比如说恐惧,大家觉得恐惧是好是坏呢?如果你在大草原,一头狮子走向你,这时你觉得呢?如果你还是麻木,没有恐惧感,恐怕很快就进到狮子肚子里了。
所以,情绪是人的本能反应,提醒我们内心的想法有无对错,而情绪本身并无对错,任何一种情绪都对我们有帮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它们告诉我们我们的想法出了什么问题,提醒我们需要做什么,进行怎样的改变。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后,可能就更容易和孩子感同身受,联结共情了。然后来关注情绪背后的想法(想法其实也是有很多,信念、态度、需求、期待、价值观等等)
三、联结的步骤
1)有效的倾听。只有放下自己的主观看法,放空自己,对对方没有先入为主的评判,对方表达的许多真实信息才不会被我们选择性的倾听所遗漏,
同时,对方感到被尊重被信任,才愿意安全地表达自己。这样才能听到对方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倾听才是有效的倾听。
有效倾听重点在于感知对方的情绪、感受。还要注意观察他的非语言信息,比如语速、语调、表情、肢体语等等。
2)及时的回应
有妈妈说,难道我只听,我自己啥都做不了吗?其实不是,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向的,双方共同参与的,这时需要及时回应, 可以在他讲时用眼神用简短的哦、嗯、知道了、明白了等词语回应,来认同孩子的感受也可以在他讲完后回应。表达出你知道了,理解了,不要试图安慰他,不用做任何评论、建议和说教,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回应常包含两个方面:
A概括他说的,简述对方所说的话,即用自己的话,简要讲对方表达的内容回应给他,作用是澄清、协助对方了解他自己,聚焦话题,建立彼此的关系。
B要有情感反应,用自己的话说出他的感受,让他感到你读懂了他的内心,尊重、真诚的态度,让彼此在情感上有了联结,沟通会更深入。
联结之后,然后再来关注解决方案,这就可能更好了,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纠正之前先联结,关注解决方案之前先联结。
(举一个嫉妒的例子:)
如果小朋友嫉妒刚出生的小妹妹,或者嫉妒班里别的小朋友:
1、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帮助孩子分析情绪背后那些想法的真实性:
先联结,理解他的嫉妒,
如果我们嫉妒刚出生的小妹妹,说明我们可能担心父母不爱自己;如果我们嫉妒班里别的小朋友,那我们可能担心自己不够好,不被群体所接纳。
接下来家长需要做的是,就是帮助孩子梳理评价这些想法的真实性,如果孩子了解到这些想法是不真实的,那么他的嫉妒就没有理由,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后,嫉妒就会慢慢消失。
2、告诉孩子处理情绪的正确方法:比如说嫉妒别的小朋友,会出现攻击性和暴力行为,打人、推人,或者淘气的做法,比如故意把玩具扔一地。
这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些做法不对,应该怎么做:比如可以让自己先平静下来,可以告诉小朋友或老师家长自己不开心,可以用语言来沟通,而不是不合理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嫉妒的情绪。
3、作为家长和老师,也应给予这个孩子特别的爱和关注,让他把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以后,他这种嫉妒的情绪可能就会慢慢消失了。
我个人的事例(正面的事例):
飞鱼上周幼儿园放寒假,如果想继续上的话,由于学生人数少了,班级就需要合并,她一直很担心此事,在前一天晚上,还哭了。我之前以为她不熟悉新老师,新同学,还讲了一会合班的好处,但她的情绪似乎还是没有缓解,说明我一上来就用我的主观评价体系来讲道理是不奏效的。
后来,我是这么和她沟通的:
1、(有效倾听)在倾听、和她对话中确认澄清她真实的想法,通过倾听和几次对话,她才表达清楚,她担心和到别的班,别的班老师不知道她吃饭慢,会批评她。
2、(积极的回应)用我自己的话概括出她的想法,并说出她的感受:
原来你是担心你吃饭慢,老师不知道,会说你是吗?你不希望老师说你,你很担心,你觉得很害怕,是吗?
3、引导她找出解决方案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她的情绪已经好一些了,联结这时候做的比较好了,我开始第三步,引导她找出解决方案,
后来再跟她讲了讲道理,帮她找了找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应该怎么办的办法,她自己也说了我可以跟老师说说。我也鼓励她第二天去试试。
结果是,合班没有出现她自己担心的情况,她在新班过得很开心。
另外,我再讲一个例子:
我家卧室窗帘有遮光布,晚上睡觉关上后很黑。飞鱼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怕黑,这个我相信大家都会很理解孩子吧,联结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我一般是听她的要求,把厚窗帘漏出一道缝,纱帘拉上即可。她有时还会要求缝留大一些。
我和她联结的一个表现在于和她不下一次讲我自己小时候忘不了的经历,就是我小时候,大概也是6岁以下吧,我是跟着我外婆一起生活的,
外婆让我睡觉以后,她到外面和街坊邻居聊天,我一般都因为怕黑睡不着,要么坐起来,要么躺着竖着耳朵听外婆聊天。这件事因为我老忘不了,就老对飞鱼聊,飞鱼有时听完还会咯咯笑。
现在的情况是,她几乎不关注窗帘拉没拉,拉开多少缝的问题了,这个害怕和担心在她心里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有时候我关严了,她也没发现没注意。
而且,我自己讲着讲着吧,这件童年的记忆,当时是觉得有受伤害的,但在她的互动联结中,现在这种受伤的感觉也几乎觉察不到了,反而会回忆起童年的那条小街、青石板的路面,还有带着木框的大床,还有外婆给我做的好吃的这些美好的事了,很奇特的变化吧。
四、联结的难点: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去揣测孩子
以前,飞鱼有一段时间爱说“我讨厌妈妈”“我讨厌爸爸”“我讨厌外婆”,曾经有一次她这么说差点让她爸爸哭鼻子。大人主观地就会觉得这孩子是个白眼狼,白养了,怎么这么不孝顺啊。其实了解了孩子的情绪特点,往往是即时性的,就是对当时的这件事有情绪,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较单一,还原到当时的情景中,你就会理解孩子这么表达的真实想法了。
当然,家长也应该慢慢引导孩子,告诉孩子这么说不太好,告诉他自己的感受是觉得伤心难过,同时,在某些场景,表达出把对人和对事分开,比如当飞鱼有一件事做得不太好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对飞鱼说,妈妈觉得你这件事做得不太好,妈妈不是对你有意见,不管怎样,妈妈都爱你。孩子慢慢地会学会怎么合理地表达情绪了。他也慢慢知道,这么说的确伤人,不太好。
事实上,飞鱼现在这类话几乎听不到了,她现在爱说,我今天有点生气。我有些不开心。她会慢慢地用语言的方式表达情绪,当然有时还是会哭,但也不是大哭大闹,或者打人。
也是最近,外面刮大风,天很冷,她参加完钢琴培训中心举办的新年音乐会,拿着中心发的礼物,我就准备把礼物放到背包里,好背回家,她说:“这样礼物会散架的”不希望我背着,而是拿着。当时,我听了以后,我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我的自动思维马上就上来了,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啊。自己情绪也马上快不好了,回了几句,天这么冷,我是在帮你拿东西,你平时家里那么多玩具乱七八糟的,现在还在乎散不散架之类的,噼里啪啦一大通。
虽然后来平静下来,经过沟通,她自己想办法拿着礼物回家了。但我当时脾气那么急,自动反应那么快,孩子就有点反应不过来,不知所措,有点被吓到了,她就看着我,当时也吓哭了,她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反驳我,孩子的语言能力肯定没有大人强,她就是很自然地第一反应担心礼物会散架。
其实到现在都很后悔,她担心散架和这种道德评价自私不自私并不搭边。
小孩的表达就是就事论事,很单纯的想法,我,可能有些妈妈也爱这样,习惯性的爱上纲上线,爱用所谓的大人的道德标准、做人准则来理解她,就容易理解偏,容易焦虑,容易给孩子贴标签,觉得孩子有这个缺点了,有那个毛病了。
其实,等你和他联结,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之后,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想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是我们大人自己想多了。
暂无评论